“從西伯利亞到澳大利亞,有一條叫東亞-澳大利西亞的候鳥遷徙線路,每年有400多萬只候鳥會停留在鹽城,它們覺得鹽城的濕地是個好棲息地。”
這是12月3日鹽城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暨走進南京大學活動中的推介詞,該活動由鹽城市委、市政府和團江蘇省委共同主辦,團鹽城市委聯合各大高校承辦。
自2019年7月鹽城黃海濕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生態引人”成為鹽城政府招才引智的一大招牌。多年來,他們一直以各種舉措“種好梧桐引鳳棲”。
“我們會張開雙臂、敞開胸懷,用我們最高的禮遇、最深的情誼和最好的政策,歡迎大家到鹽城來,鹽城的C位留給你們、等待你們!”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在活動中說。
引進人才 “青春留鹽”
鹽城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勤芳已在鹽城工作生活了8年,這期間,他突破了一項項“科技難題”:自主研發的某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多個方面實現首創……
2012年5月,張勤芳放棄了留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機會,來到鹽城。“是鹽城的熱情和真誠打動了我。”張勤芳說,當時鹽城對海外人才、高層次人才十分重視,數次向他拋來“橄欖枝”,“無論是科研資金、設備等硬件設施,還是落戶政策、獎勵等溫情關懷,都讓人覺得很貼心”。
4年后,30多歲的張勤芳獲得了江蘇省首屆優秀青年基金立項資助,金額達50萬元。這更加堅定了張勤芳留鹽開展科研工作的決心。
“你們的科研夢就是鹽城的發展夢。”他時常這樣鼓勵自己的學生。
與張勤芳同樣作出留鹽選擇的,還有南京大學化工學院的畢業生王鵬。這個河北小伙兒大學畢業后帶領30人團隊,在新材料領域開始創業。
2017年,他參加鹽城市“創青春”青年創業大賽榮獲一等獎,同年摘得“創青春”全國賽銅獎。團組織的認可,更加堅定了他留在鹽城創業的決心。
同年,王鵬將新材料生產研發基地落戶射陽,先后建成獨立的研發實驗室和特色生產線。然而,材料生產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其資金鏈一度面臨斷裂風險。
緊要關頭,在團組織的協調下,射陽縣為王鵬提供了1200萬元項目資金及2400平方米廠房的5年免租金使用權。
如今,張勤芳和王鵬的事業都迎來了更大的機遇。他們所在的這個昔日以曬鹽出名的城市,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成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本月底,鹽城到上海的高鐵開通,只要短短一小時即可抵達上海……
除了將外來人才引進來,團鹽城市委還積極走出去,舉辦鹽滬青年菁英交流會,走進駐滬高校宣傳推介鹽城環境和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青年學子來鹽就業創業。
此外,他們還推動將“青春留鹽”行動納入鹽城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20年工作要點,并與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聯合實施“萬名學子集聚計劃”,通過強化部門工作聯動,在政策宣傳、校園招聘、信息共享等方面對接融合,形成有效工作合力。
培養人才 技術賦能
土生土長的鹽城小伙董輝,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技能達人”。這名95后2015年進入江蘇省鹽城市技師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當年就在世界技能大賽鹽城選拔賽中獲得電氣裝置組二等獎。
“手藝靠的是勤學苦練。”董輝一遍遍操練項目各個步驟,手上磨起的血泡漸漸變成老繭。2017年10月,他在世界技能大賽中收獲銀牌。
董輝的成長離不開團組織的幫扶。如今,大賽經驗豐富的他成功留校任教,成為該校世界技能大賽項目組的指導教師。
為了給董輝這類技術“苗子”賦能,鹽城各級團組織注重技能訓練與平臺操練,建立工學共育機制,推進職業院校人才的培訓、培養。團鹽城市委聯合19家單位舉辦各類技能比賽,并先后收獲世界技能大賽金牌1枚、銀牌2枚;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19次、一等獎16個等。
在此過程中,團鹽城市委結合企業實際和職工需求,分工種、分時段開設“青工訓練營”“振興杯集訓營”“青苗訓練營”等,幫助企業青年職工提升技能水平,為廣大技工人才提供交流互動、同臺切磋、共同提升的平臺。
此外,團鹽城市委聯合全市職業院校團委和重點鄉鎮、園區團(工)委,成立工作項目組,推動校地企對接,由各地團委每周摸排企業用工需求、職業技校團委摸排畢業生就業需求,推動青年技能人才留鹽就業。自今年6月以來,共開展校企對接活動11場次。
幫扶人才 “軟硬”結合
經過5年打拼,24歲的陳俊言已成為鹽城響水縣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2015年,退伍回鄉的陳俊言從父親手中接過蔬菜種植的營生,但與父親不同,他對此有不一樣的期許——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17年,陳俊言入圍鹽城市“新農菁英”人才庫,作為一名“新型青年職業農民”進入團組織的視野。后來在團響水縣委的對接下,他參加了“新農菁英”訓練營。該訓練營為農村青年人才提供導師授課、經驗分享、實踐體驗和交流考察。
經過系統培訓,陳俊言成立公司,與周邊低收入戶簽訂幫扶協議,種植了1萬多畝的西蘭花、毛豆、青刀豆等設施蔬菜。
今年,陳俊言參加“創青春”江蘇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榮獲農業農村初創組一等獎。如今,他們的蔬菜產品銷售至各大城市,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創業,走上致富道路。
如今的鹽城農業在全國占有獨特地位:糧食產量超過全國產量1.1%,養了全國1.2%的豬,養了全國3%的淡水魚,下了全國3%的雞蛋,上海40%的牛奶是鹽城提供……
在陳俊言看來,團組織對“新農人”的幫扶是全方位的,既有“新農菁英”這種“軟實力”的培訓,也提供資金等方面“硬實力”的保障。
團鹽城市委聯合市農擔公司以及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本地實際,推進信用貸款廣覆蓋、銀團合作再深化。今年以來,全市共推薦、審批及發放“新農菁英貸”401筆、共計25838萬元。
此外,團鹽城市委多點發力,針對不同領域青年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常態化、多頻次開展“緣聚青春,愛在鹽城”小微青年人才聯誼活動,助力解決廣大青年的終身大事。
他們還采取信息發布“不下線”、崗位更新“不松線”、招聘活動“不離線”等方式,打好穩就業保就業攻堅戰。僅今年以來,鹽城就累計發布31220個就業崗位。
團鹽城市委書記李曉明說,近年來,他們以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幫扶人才為工作抓手,各項工作一體推進、聯動發力,打出一套人才政策“組合拳”,以此打造青年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不斷拓寬青年人才的成長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實習生 左智越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17日 01 版
中青報APP: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0-12-17/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01217_3-01.html?isshow=1